刚开始只是觉得嗓子干、有点痒,没当回事,第二天就疼得连咽口水都费劲,接着开始流鼻涕、打喷嚏。事实上,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,用药核心在于对症缓解,而非根治。感冒药不是万能药,用错了不但没效果,还可能伤身体。科学使用感冒药,记住“三不两要”。
“三不”:避开常见误区
不盲目选复方药
很多感冒药名字里带有氨酚烷胺、酚麻美敏等字样,属于复方药(含有多种成分)。若存在头痛、鼻塞、咳嗽、发热等多种症状,可短期服用复方感冒药;若症状单一,比如只是嗓子疼,建议优先用单一成分药物,以免增加肝肾负担。
不叠加用同类药
比如已经服了复方氨酚烷胺片,就不要再额外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(退烧)或氯苯那敏片(缓解鼻塞),这些成分可能重复,使用过量可能导致中毒。
不依赖消炎药
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,而阿莫西林、头孢等消炎药(抗生素)只针对细菌,对病毒无效。只有当感冒合并细菌感染(例如咳黄脓痰、发烧超过3天不退)时,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药。
“两要”:抓准关键需求
要对症用药
嗓子疼优先使用含片(如西瓜霜含片)或喷雾缓解,也可搭配温和的止痛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,兼顾退烧和止痛);鼻塞、流鼻涕选含伪麻黄碱的药物(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慎用);咳嗽时,干咳选右美沙芬,有痰选氨溴索(化痰)。
要及时停药
感冒药通常服用3~7天即可。如果服药3天后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(例如高烧至39℃以上、呼吸困难),或者感冒超过一周仍未好转,不要硬扛,应及时就医,排除流感、肺炎等其他问题。
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健康科普 >> 正文
刚开始只是觉得嗓子干、有点痒,没当回事,第二天就疼得连咽口水都费劲,接着开始流鼻涕、打喷嚏。事实上,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,用药核心在于对症缓解,而非根治。感冒药不是万能药,用错了不但没效果,还可能伤身体。科学使用感冒药,记住“三不两要”。
“三不”:避开常见误区
不盲目选复方药
很多感冒药名字里带有氨酚烷胺、酚麻美敏等字样,属于复方药(含有多种成分)。若存在头痛、鼻塞、咳嗽、发热等多种症状,可短期服用复方感冒药;若症状单一,比如只是嗓子疼,建议优先用单一成分药物,以免增加肝肾负担。
不叠加用同类药
比如已经服了复方氨酚烷胺片,就不要再额外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(退烧)或氯苯那敏片(缓解鼻塞),这些成分可能重复,使用过量可能导致中毒。
不依赖消炎药
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,而阿莫西林、头孢等消炎药(抗生素)只针对细菌,对病毒无效。只有当感冒合并细菌感染(例如咳黄脓痰、发烧超过3天不退)时,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药。
“两要”:抓准关键需求
要对症用药
嗓子疼优先使用含片(如西瓜霜含片)或喷雾缓解,也可搭配温和的止痛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,兼顾退烧和止痛);鼻塞、流鼻涕选含伪麻黄碱的药物(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慎用);咳嗽时,干咳选右美沙芬,有痰选氨溴索(化痰)。
要及时停药
感冒药通常服用3~7天即可。如果服药3天后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(例如高烧至39℃以上、呼吸困难),或者感冒超过一周仍未好转,不要硬扛,应及时就医,排除流感、肺炎等其他问题。